商学院企业管理培训:企业如何做好员工激励?
⭕博商学院☎:400-8765-011📣📣📣
当下,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景气,许多企业的经营业绩都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情况。在这些企业中,正在爆发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:
一方面,如果企业不能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,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会下降,员工的流失率也会增加;
但另一方面,人工费的持续上涨使得企业不得不寄托于大幅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,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。

因此,大多数企业会想到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员工,如加大业绩提成或奖金比例、采用分部门独立核算制度、期权股权激励等等,采用这些方式本身并无不可,但如果仅仅寄托于采用这些“成果主义”的手段,就可以彻底改变企业的业绩就未免太过于乐观了。
想要知道这些“成果主义”的制度是否真能有效,就必须要搞清楚,企业如何才能提高业绩?在过去的三十年,外部经济环境非常优越,企业不停地“跑马圈地”,企业要做的仅仅是快速地扩大规模去占领市场,这时竞争的核心要素是“速度”;
而当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景气时,市场需求减少,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,这个时候,需要的不再是“速度”,而是自己的企业能否做出与竞争对手的“差异化”,比如成本更低、品质更好、交期更快、服务更优,等等。
要做出“差异化”,需要的不再是“速度”,而是“智慧”。因此,企业的管理不是要变得越来越“激进”,给人“打鸡血”,而是要变得越来越“稳健”,越来越“精细化”。“钱”或许可以在短期内激发人的“手脚”,却无法激发人的“头脑”。
如果员工不能提升自己的“实力”,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,企业的业绩就不可能真正提高。大家都相信“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”,却往往忽略了“有勇则无谋”,而在当下的企业,正是需要大量有“谋”的人材。
也许有人会说:可是员工就是只关注“自己的收入”啊!不用“钱”来激励的话又如何激励人呢?这样思考未免太绝对化了。人是可以被影响的,如果企业总是以“钱”去诱导员工,员工的眼睛就自然会只盯着“钱”。
试问,企业给到员工的除了“钱”还有什么呢?还有能力的成长、工作的成就感吗?员工除了“钱”,还有其它的选择空间吗?
当然,我们不否认员工很看重“钱”,但真正能够让员工赚更多“钱”的条件是:企业能够持续地提升业绩,做大做强。后者为因,前者为果。但实施“成果主义”的企业的逻辑是“只要给了员工高收入,企业的业绩就能提升”,这不是颠倒了“因果关系”吗?(如下图所示)

更何况,“成果主义”只是向员工提供了一个“交易合约”,合约的内容是:“如果你帮企业实现了这样的业绩,企业就会分配给你这样的收入”,这并非真正提高了员工的收入。
试想想,如果外部环境恶化,而员工的能力又不能提升,除非出现奇迹,否则员工难以实现企业想要的业绩,自己也无法获得期望中的“高收入”,而这样的“交易合约”最终一定会让员工丧失工作的积极性。
企业想要提升经营业绩,首先要思考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,而不是简单地用“钱”进行刺激。

大家看到的华为、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表面上实施了“成果主义”的激励制度,但其本质是: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的能力在先——这既是基础也是前提,而所谓“成果主义”的激励制度仅仅是为这些“快马”再加上一鞭而已。
有人说,提高员工的能力谈何容易。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“改变人”。如果企业认为员工是不可改变的,那就等于认为企业的业绩也是不可能提升的。既希望企业的业绩不断攀升,又认为“员工的能力不可能有多大改变”,这算是“几个意思”呢?
企业的经营者不应存有思维定势,只有积极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,才能扭转颓势,从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。

